一位中医奶爸的育儿心得——外感风寒发热篇,附:对“夏月少用麻黄”之说的认识体会

admin 发表于 2019-04-20 16:03

1

麻黄汤证

2018年大年三十,济南的冬天还是比较冷,家中小朋友还有四五天即要满六个月。腊月二十九把家里卫生收拾好,带小朋友逛了逛泉城公园,准备三十好好休息一下。

三十早上醒来,一摸孩子身体滚烫,小脸通红,断定孩子一定发烧了。用体温计量量,体温才36.5度,深深怀疑,断定电子体温计有问题,因此,一大早,围着千佛山周边转遍大多药店、社区诊所,一小时左右才买到枪氏体温计。

回到家,一量39.1度,(其实二十九晚上即有发热,只是因为体温计没有测出,因此忽略了)。妈妈顿时着急起来,物理降温,早就准备好的退热贴就用上了。

观察孩子,高热,无汗,喷嚏不断,略有流涕,手心手背均热,小朋友大便每日1-2次,均正常,因知道小朋友容易积食撑着,故家中喂养孩子相对比较注意,不存在饱食或撑着情况。

考虑到二十九天寒,小朋友在外玩的开心,出汗,可能着凉受寒,根据症状,判断为伤寒论中太阳病中的中寒,遂开麻黄汤加葛根(麻黄2g,桂枝2g,杏仁1g,炙甘草1g,葛根5g),去诊所取药回来,直接熬药,40分钟后给小朋友喝上中药。

孩子汗出体温有所下降,心中窃喜,焦急的妈妈也漏出了一脸笑容,不禁道出“这中医奶爸还可以啊”的感慨。

过了10分钟,小朋友突然又没有汗了,开始烧一起来,两口子又开始着急了。心想刚刚汗出后应该体温降下来的,为什么突然又高了呢?

原来小朋友妈妈看体温下降,还不彻底,就给换了一张退热贴在额头与大椎处,心想中药加物理降温一起来,肯定降的快。

殊不知,换上退热贴后孩子竟然不再出汗了。正在汗出的机体,受到凉的刺激,瞬间毛孔紧闭,汗出停止,又进入了风寒束表的状态。(人为的创造一种风寒环境,与发汗解表的治疗思路正好相反。)

于是,果断把退热贴撤掉,又给孩子喝上中药,这次孩子汗出透彻,烧也退了。

下午2点左右,一直熟睡低迷的孩子又恢复以前的活泼了。我们两口子的心也平静下来了,前后虽才四五个小时,可是,还是很累的,毕竟小朋友第一次发烧感冒,心里还是很担心的。平时晚上9点左右睡觉的小朋友,竟然也和我们一起跨年了,刚过12点就睡着了。

2

桂枝汤证

3月末的济南开始转暖,中午阳光有时已经很不错了。

姥姥带小朋友出去玩,回家后,略有流涕,喷嚏,体温37.2度,有汗出,无其他不适,手心温度较平时略高,大便正常,精神尚好,判断小朋友可能略有着凉,为伤寒论太阳病中的中风表现,处方(桂枝2g,白芍2g,炙甘草1g,生姜1片,大枣1枚)。晚上去诊所拿药,小朋友喝药后,第二天早上即一切正常了。

对比小朋友两次发热,麻黄汤和桂枝汤症非常清晰,也是临床中常见的小朋友外感风寒发热的情况,临床需与最常见的积食发热相鉴别。一张图,一张表,读懂小儿常见发热——积食与外感

再次提醒宝爸宝妈,孩子发热,特别是高热,固然着急,但更要头脑清晰,最好听取医生的建议,千万不要所有的退热方法一起用,很有可能是出现“1+1<1”的情况。

3

夏月不用麻黄

思考:

小朋友两次同样为玩的高兴,出汗,(因劳累而呈现虚体之状),同样受风,只是一为寒风,一为暖风,为什么小朋友的表现大为不同?

也就明白为什么以前有夏日少用麻黄之说(香薷有“夏月麻黄”之称)。源于古代夏日炎热,罕有风寒之邪,自然无太阳病中的中寒之说。

但现在大不如以前了,空调随处而在,处处创造着风寒之邪的环境,遇虚邪之人,即可发为中寒,因此,当今夏月,仍有大量机会用麻黄。

温馨提示:小儿感冒期间须忌口,遵桂枝汤禁忌,清淡饮食,禁食肉类、水果、生冷、黏滑等不易消化或者损伤脾胃之品。切忌感冒给孩子大加营养,反使感冒加重,感冒恢复期亦如此(中医有“食肉则复”之说,如今因营养不良导致的发热少之又少,几无可见了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