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不听话”的孩子与“心理事实”

admin 发表于 2019-03-22 11:45

很多爸爸妈妈们都觉得孩子“不听话”。有时候说起这个话题来,不论是爸爸还是妈妈,都会表现得非常激动,“迫不及待”地要“控诉”自己的孩子。

比如让有的孩子把满地都是的玩具收拾起来,实在是太难了。不论自己用什么方式,孩子要不就当做耳旁风,要不就当是没听到一样,说什么不配合。就算是自己站在孩子面前,用家长的威严来迫使他们屈服的时候,人家也照样还是“磨磨蹭蹭”的。不就是收拾玩具吗,举手之劳的事情,为什么总是拖拖拉拉磨磨蹭蹭的呢?实在是太不听话了!

还有的爸爸妈妈觉得让孩子听话地写作业简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。一会要喝水,一会要上厕所,一会要削铅笔,一会要换橡皮,一会说自己忘拿英语书了,一会又说数学作业是什么也忘记了。

在爸爸妈妈的眼中,孩子的很多表现都可以和“不听话”画上等号。可是,真的是孩子们不听话吗?

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,叫做“心理事实”。

心理事实是和客观事实相对应的。客观事实是肉眼可以看到,以及亲身可以感受到的。心理事实就是事情双方内心深处的想法,看不见摸不到。对于同样的一个客观事实,在不同人的眼中,就会有着不一样的心理事实。

举个简单的例子:

热恋中的年轻男女,就算两个人不在一起,也希望时时刻刻都能够在电话中互述衷肠。

有一次女方给男方打了个电话,结果等到电话自动挂机也没人接听。实际上男方是开会调了静音,所以才没听到没接起来。但是在女方的眼中,“他不想接我电话”这个就是客观事实。

而“什么情况,是他不在乎我了吗,是他不喜欢我了吗,是他不需要我了吗”甚至“是他在外面有别人了吗?”之类的胡思乱想,这就是女方的心理事实。对于男方来说,心理事实就是“我正忙着开会呢,肯定会调静音啊,接不到电话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?”

很明显可以看出来,对于同样的一个客观事实(没接电话),两个人的心理事实就大相径庭了。很多时候我们都执意的认为,客观事实都摆在这里了,我是这样想的,你也应该这样去想。你要是和我想的不一样,那就是你错了!可以说,一直以来让我们痛苦,愤怒,不耐烦,委屈,冲突等情绪,都是这样来的一一把自己的心理事实当做了客观事实,并且用这个来要求对方。

事实上,对于同一个客观事实,不同的人可以有着不同的心理事实。

可能爸爸妈妈都忽略了这一点,或者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还有心理事实这回事。他们觉得,一件事情只有一个事实,那就是自己看在眼中的,孩子看到的和自己看到的应该是一样的。如果孩子做的和自己想的不一样,那一定是孩子错了。

这就是很多时候爸爸妈妈觉得孩子不听话的原因所在。

这样的事情,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实在是太多太多了。

爸爸妈妈总是把自己认定的心理事实,在心中等同于了客观事实,觉得这就是正确而且唯一的事实,并且用这个去要求孩子。在亲子关系中,孩子是弱势的一方,一旦有了冲突,自然是他们败下阵来,被逼着按照爸爸妈妈的想法去做。

比如说妈妈觉得孩子孩子很磨蹭。看着满地的玩具,再看看马上就到了11点的钟表,妈妈都快急死了,这个点还没有收拾好东西,没有洗漱完,上床后得是什么时候了啊,明天还要不要起床,要不要上班和上学了啊?这就是客观事实。

对于妈妈来说,心理事实就是一一我都这么着急了,你还是磨磨蹭蹭的,喊你几遍都不搭理一下,这明显就是和我作对啊!

但对于孩子来说,心理事实就变成了一一现在很晚了吗?我又没什么概念,管他的呢,让妈妈着急去吧,我再玩一会。

妈妈坚持着自己的心理事实,就会觉得孩子是在故意和自己作对,一怒之下,一边说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,一边又是吼又是吓唬,最终还是让孩子就范了。

再比如关于写作业:孩子坐在书桌前面,漫不经心的写着作业。一会要这个,一会要那个的,爸爸一边看着不断流逝的时间,一边压抑着自己要揍人的冲动。这就是客观事实。

对于爸爸来说,心理事实就是一一学生就应该有学生的样子,写作业的时候就全身心的去写作业,用最快的效率完成这件事,这才对!

但是对于孩子来说,心理事实就是一一这道题上课的时候老师是怎么说的呢?我怎么一点都想不起来了啊,要是写不出来的话,爸爸岂不是又要吼我了?好紧张好恐惧,要不先削削铅笔,缓解一下压力?

于是,孩子的削铅笔,拿橡皮在爸爸的眼中就变成了不好好写作业,不听自己的话了。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的表现符合爸爸的心理事实呢?很简单,一直盯着孩子做作业,有一点错误就大加批评,实在不行的话就直接上手了。

更可怕的是,通过一系列“吼”“吓唬”“批评”的行为,孩子真的按照爸爸妈妈的心理事实去做了,这就会更加印证了爸爸妈妈的想法,孩子就是不听话,教训教训他们就好了。

岂不知,这样的做法只能是让双方的误会加深,让以后的沟通更加困难了。

前段时间,有一个13岁的初中生,因为假期作业没写完,怕被老师和家长批评,选择了跳楼自杀。当悲剧发生以后,爸爸妈妈在那里泣不成声,自己是爱孩子的啊,对他们严格只是想她们以后能够更加有所成就,能够过得更好啊,为什么他们就是不理解不明白呢?

很明显,这是爸爸妈妈自己的心理事实。对于孩子呢?心理事实就是,爸爸妈妈根本不爱我,不就是作业没写完吗,直接就是给他们丢脸了,他们后悔把我生下来了。在他们的眼中,作业成绩要比我重要的多,与其这样,还不如一了百了呢......

这就是双方心理事实不一致,而且爸爸妈妈一直都是强行把自己的心理事实,加在孩子的身上,全然不顾及孩子的心理事实导致的。其实,如果爸爸妈妈能够早点和孩子沟通,知道他们想什么的话,类似的悲剧可以避免很多。

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并且做好这一点呢?

1、亲子沟通要做到能共情,能观察,能倾听,能沟通

能观察就是在亲子沟通中,及时的察觉孩子的心理波动,以及外在表现。通过共情来了解孩子的心理事实,不要一味地只是以自己的心理事实为主,强行的去改变孩子。

而且,爸爸妈妈更应该多倾听孩子的真实感受,需要的时候,可以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。只有彼此毫无芥蒂的沟通,对待问题才能够更加全面,更加合理。

虽然说,对于同一个客观事实,每个人的心理事实是不一样的。但是这只是事实层面,从感受层面来说是相通的,而感受更多的是要求我们去交流。很多爸爸妈妈都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,也不善于去倾听对方的声音,面对孩子的时候更是如此。

2、通过学习,完善自己,了解孩子

为什么面对同样的一个客观事实,爸爸妈妈和孩子的心理事实就大相径庭呢?

有个人生活经历,性格,和眼界的原因,爸爸妈妈们因为人生经历比较丰富,这些经历一方面让他们以后的生活更加从容,另一方面也让他们的思想趋于僵化。对待什么事情都是自己的老一套,也许这种做法在社会上工作上是行得通的,但是面对孩子,还是用这种做法的话,心理事实不可避免的就会有所分歧了。

也有身处不同位置的原因。爸爸妈妈觉得自己是为了孩子好,比如催着孩子赶快收拾玩具的妈妈,是想让孩子更早的睡觉;催着孩子做作业的爸爸,是想让孩子学习更加好一些。这里的更早睡觉,和学习更加好一些,更多的是从爸爸妈妈的角度来说的,从孩子的角度来说,就不是这样了。这也是造成爸爸妈妈和孩子心理事实不一样的原因。

所幸的是,这一切都是可以通过学习做到的。通过学习,爸爸妈妈可以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事实,也可以察觉到自己的心理事实是不是太过于偏激,看上去是对孩子好,实际上根本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想法?通过学习,也可以知道孩子看上去不听话的背后,到底蕴藏着怎样的心理事实?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心理事实等。

当这些问题都了解清楚的话,如何让自己的心理事实和孩子的心理事实趋于一致,就简单很多了,只是一个做不做的问题,而非是什么的问题了。

3、注意表达

很多爸爸妈妈在说话的时候,经常会有这三个词“必须”“应该”“我这是为你好”,亲子沟通过程中一旦出现这几个词的话,离失败就不远了。

实际上,爸爸妈妈可以反问自己一句,你觉得自己说的必须真的必须吗?比如收拾玩具这件事情,必须快点做完然后上床睡觉才是正确的吗?稍微晚一些,更好的把玩具分类存放,培养孩子分类整理的能力就不可以吗?

再来说说应该,爸爸妈妈可以反问一下自己,自己的心理事实就一定对吗?是不是这件事情还有别的可能?而且别的方式会比自己认为应该的方式要更好一些?

这些词如果能够少用在亲子沟通中的话,某一天,爸爸妈妈就会发现,其实孩子想的也没什么错,也挺好的。实际上,孩子还是那个孩子,事情也还是那件事情,唯一不同的,就是自己看待世界的眼光变了。

所以,很多时候,孩子让爸爸妈妈们暴跳如雷的行为,真的不是不听话,只是大家的心理事实不一致而已。而听懂了孩子的心理事实,才能算是真正的了解了孩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