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积木宝贝科学早教】3岁内宝宝打人怎么办?爸爸妈妈的行为才是关键!

admin 发表于 2018-12-20 15:08

周末闺蜜带孩子来小恩家玩儿,可能是两个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的关系,球球和闺蜜家的瑞瑞两个人坐在地毯上玩小火车,就像两个双胞胎,画面十分和谐。

然而,这份和谐并没有保持几分钟,不一会儿就传来了孩子的哭声。我下意识的以为是瑞瑞欺负球球,但是我错了。

因为争抢玩具,球球不仅打了瑞瑞,还咬了瑞瑞。要不是瑞瑞手上红红的牙齿印,我不相信球球会这么暴力。

球球的表现让我手足无措,闺蜜一边心疼地哄着孩子,一边冲我笑笑表示没事。

小孩子嘛是不会记仇的,不一会儿两个孩子又腻在一块儿了。

有了这次经历,闺蜜回家后小恩专门研究了下宝宝“打人”的行为,发现大有学问,今天呢小恩就跟大家分享下。

01

3岁前宝宝为什么打人?

我们经常会看到两三岁的孩子开始出现打人,推人,或者是抢玩具的行为。

在很多时候,这其实是孩子在语言表达和社交技巧还没有建立之前,他们与人互动的一种直接的方式。


◆ 0-12个月

不到1岁的孩子的打人、推人行为往往不是有意的,这些行为在他们眼里可能和其他活动中愉快的游戏没什么差别。很多时候,他们只是在想要搞清楚自己的小手小脚可以做点什么,这是他们正常的学习和发展过程。

◆ 12-24个月

这个年龄的孩子开始发展自我意识,开始了解“我”和“你”之间的区别,自主意识发展得比较快,但语言能力还跟不上。他们有很多需求,却不知道如何用语言表达,急了的时候就容易诉诸肢体力量。而且这个时候ta还没有办法很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和后果的关系。

◆ 24-36个月

这个时候孩子的语言能力逐步发展,开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自己的需求,但还需要我们一定的帮助。

所以,从孩子心智发展的过程中出现打人行为是非常正常的,关键在于作为家长的我们该如何引导。

02

攻击冲动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,在0-3岁间,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,所以经常出现打人、推人、咬人的情况,这都不是问题,爸妈的引导才是大问题。

教宝宝如何表达友好

1岁以后每个宝宝需要一个娃娃。平时在玩的时候,父母需要有意识地教宝宝如何正确地表达友好。

比如:平时见到朋友来我家玩,我会教球球挥手说:“嗨”来打招呼。这些示范其实就是在教宝宝,当她们语言还不完善,但他们想表达的时候,怎样的动作才是正确的。

正确引导,不要以暴制暴

小朋友的想法很天真,他并不知道什么是不恰当的行为,需要家长用正确的方式来引导,教会孩子们“有情绪的时候应该怎样表达”。

当孩子打大人的脸或是踢打小朋友的时候,你要平静而严肃的告诉他,这样会打痛妈妈,会让妈妈不开心,小朋友痛了会哭;并且握住他的手,轻轻的抚摸,一边强调:“轻轻的,轻轻的”,让孩子感受到:轻轻的抚摸,才令人舒服。

这样的引导,你可能需要做很多很多次,孩子才能真正理解。

讲道理要简短明确,否则孩子不买账。记住千万不要用武力教训,这才是最大的错误!

因为你打了孩子,就是亲身示范了“可以打人”,孩子正值模仿能力强的时期,会模仿你的行为,导致这种行为被强化。

教会宝宝明白打人对他人的影响

当宝宝出现了打人,不管是打家庭成员还是其他宝宝。

首先,最关键的是,父母需要及时干预,千万不要一笑了之。父母的干预本身就是在告诉宝宝,这种行为是不对的,不被允许的。

如果我们不及时干预,其实就是在默许宝宝这样的行为。

引导孩子排解不良情绪

事实上,要解决“打人”,就是让他们有个正确的途径去把一些负面的情绪排解掉。

父母觉得孩子情绪不好时,要耐心引导孩子先说出来,比如:“我看得出来你不高兴了,你很生气。”这一点很简单,但有用。

因为孩子可以感受到你理解了他们的情绪,也能从中学到如何用语言而不是用手来表达自己的情绪。

道歉的过程

面对孩子打人,父母们最关注的是弄清楚谁的错和教育孩子,却忘记了和对方道歉。

其实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,这是让孩子学会,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,同时也让他们明白,做错不怕,但需要学会道歉。

用好绘本,让孩子学会情绪的表达

孩子1岁以后,自我意识开始逐渐萌芽,也开始感知自己的高兴和不高兴。

当他不高兴的时候,却不知道该怎样表达,就会演变成发脾气、打人。

父母可以通过绘本教育孩子,不高兴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,不高兴的时候可以告诉妈妈,妈妈可以带你去做一些开心的事情。

或者告诉宝宝应该如何发泄脾气,并不是不高兴就要打人。

“打人”是很多孩子发展的必经之路,如果我们父母引导得当,孩子的行为会控制,而且还会教会孩子如何和人友好,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。

虽然我们能理解,孩子打人是特定发育阶段的正常行为,但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任这种行为。